訪談內容
一、能否簡述一下在東華的求學歷程?
陳校友:從民國90年10月25號到東華當資工系技術師開始,因為工作內容重複性高,沒有向上一再提升自我能力的機會,因此轉而於民國92年考上博班,一邊工作一邊修課,很幸運也很順利地於今年正式畢業,來到台東大學資工系當老師。
二、從東華大學的學生身分到台東大學的老師身分,台上台下的角色互換有什麼不一樣?
陳校友:在東華唸博班時有幸得到花教大的兼課機會,這是一個很好的磨練機會,讓我知道從學生到老師的心情,以及學生上課不專心的心態背後有什麼樣的原因跟想法,加上東華老師的平均年齡較輕,因此也很容易體會學生的心態。
除此之外,剛開學時老師們的新生訓練,讓我知道台上老師教得多不見得就是好,適當即可,因為教學用意在種下一顆學習的種子,加上現今網路資源便於自學,把當初老師如何對待我的轉換回來,將這樣的恩惠往下傳遞。
三、請問您如何兼顧學術研究、教學與服務三大區塊呢?
陳校友:因為我在東華尚有學弟可以互相合作鑽研學術,所以可以慢慢的找出研究方向;然而台東大學這邊的學生素質可能不比東華,使得研究這部份更加困難,需要更大力的啟發才能幫助學生和我自己更上一層樓。
四、請問您對東華大學或學弟妹有無任何建言?
陳校友:在教學上,一個老師的嚴格和自由自有其優缺點,在外界競爭這麼激烈的環境下,如果老師風格太輕鬆,學生要更加用功的去學習、培養第二甚至是第三專長,像是畢業生的英文檢定、數學相關邏輯推理能力或是程式設計,這些都是一個畢業生該具備的基本武器。尤其是程式設計,能夠幫助邏輯思考、資料、結構與演算法三大面向,如果都能紮實的一步一腳印去做,則一切自然水到渠成。
所以有時候不是只有老師教,而是學生自己要去學,也就是指學生的天線要打開,台上老師也是看學生的態度來決定給多少,此為一種互動式教學。
另外就是期末評量的制度,最後一欄意見表的空格需要校方鼓勵學生填寫,這是一種改進的方式,不僅能讓學弟妹受惠,也能透過期中建言來幫助控制教學進度和速度。